《精技创新 精准扶贫
——农村中职“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附件5 湖南省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报告 《“精技创新,精准扶贫” ——农村中职“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完成单位:常宁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主要完成人 :邓银生、邓鸿卿、张学书、刘明华、张兰桂、白冰兰 一、成果研究和改革基础 1、问题的提出 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职学校,如何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精技创新”型人才,以发展眼光来聚焦农村劳动力精准就业创业,用切实可行的对策发展农村中职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成为团队探索与实践的新课题。 2、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常宁市是农业大市,素有“杉木楠竹之乡”“ 鱼米之乡”“油茶之乡”等美称;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境内有天堂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印山4A级风景区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农村贫困人口不少,现仍有贫困村4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1549户、57591人。(援引《常宁市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就业,是脱贫致富的直通车。全方位加强农村中职人才培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渗透和融合,把我校办成振兴农村科技的大本营、职业教育服务脱贫攻坚的坚强后盾,助推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实体经济”精神的体现。 3、研究和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具体实践之前,我们首先从理念上明确农村中职人才的定位与发展,建立以“精技创新”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理念体系;确定以竞赛任务为驱动,精于技能;以创新创业为引领,谋求发展的育人手段。提高职教助推脱贫精准度,充分发挥“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致富一片”的引领示范作用,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4、相关项目立项情况 课题研究
调研报告
二、成果的研究和改革实践 1、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1)文献查阅。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团队掌握了省内外“农村中职人才就业创业培训探索”建设现状,基本掌握了衡阳市乃至湖南省内贫困学生家庭数量及典型案例情况,为项目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在“农村中职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实践与总结,不断修正研究方案,使研究方案更符合农村中职人才培养的实际,最终获得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与改革经验。 (3)个案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参加湖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对参培参赛学生的后续跟踪调查,开展专题实验和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剖析,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指导性意见。 (4)经验总结。对研究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并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文章和学术论文。同时,对每个研究阶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各阶段研究情况,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实施过程 (1)以“精技创新”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理念体系 教学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工匠人才”“创业人才”为目标,以“精技创新”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理念体系,培养学生精于技能、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全面实施分层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2)实施以竞赛任务为驱动,以创新创业为引领的两种手段 ①以“竞赛驱动”为基准构建实施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是风向标,对中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改革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形成“课赛结合,课赛互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农村中职人才培养的新手段,将技能竞赛与教学环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以驱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过程+结果”“知识+能力”的考核指标,加大过程评价和表现评价的比例,建立多元的综合评价模式。通过提供校级竞赛平台,选拔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多渠道多方式因材施教,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特征成长为社会不同层次所需要的人才。 ②以“创业引领”对接市场需求 准确把握创新创业的大趋势,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校准市场参数,提高农村中职人才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竞争力。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兴趣欲望,开设双创课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以正在实施的中高职院校创业引领计划和每年一度的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为载体,为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提供施展才能、实现梦想的“用武之地”,搭建积蓄力量、自我提升的“训练基地”。对创新意识较强,有创业激情的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稳妥地开展创业活动,做到精准帮扶。依靠当地优势,对接市场需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通过教材、教师队伍、实训双创活动三方面进行建设 ①教材建设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必须以教材为中心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团队积极参与研究国家级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优质教学教材研究》和《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构建与职业教育优质教学研究》的教材建设工作,确立教材的中心地位、基础地位。 主编教材有邓银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法律》,邓鸿卿主编《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张兰桂主编《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地市场的人才需求,以“精粹适切”为标准编制校本教材。有张兰桂主编《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实训指导书》,刘明华、白冰兰主编《中职生创业培训》等校本教材因材施教,适用性强。 ②教师队伍建设 在落实职业学校教学名师和“双师型”教师待遇的激励政策下,引进与培养并举,完善“双师型”“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 A、重点实施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依托“国培”、“省培”,引导和实施“市培”,带动“县培”和“校培”,形成一体化管理、差异化培训的五级联动培训机制。 B、建立校外培训基地,定期选派部分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和企业实践,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新模式。 C、特聘专职及兼职教师,先后引进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本科、硕士教师12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工程师20余名,提高充实实训实习师资力量。 D、培养领军团队,设置导师制,建立了8个以专业学科带头人负责的“工匠人才”为己任的名师工作室和创业培训开设双创课堂。
E、教师对外培训交流,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F、设立教师发展基金,确保教师发展的经费投入,设置单项奖励,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和开发校本课程。 ③实训双创平台建设 “精技创新”核心下的农村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离不开实习实训,双创平台的建设更离不开校企互联。实训平台建设需要分层级设置训练内容,供不同层级学生选择,进一步完善实训平台长效机制建设。在开展双创教育、实训过程中,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4)落实“生产体验—技能培训—综合实践—创业(就业)尝试”的四模块教学实践过程 在落实教学实践过程中,坚持按需施培,立足农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落实“生产体验—技能培训—综合实践—创业尝试”的四模块教学实践过程,通过综合实践强化理论,多层次、多元化循环式教学,将实践技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4、取得的理论成果 近年来,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完成调研报告2份;主持各级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近10项,撰写发表或获奖论文36篇,4位教师分别主编教材4 部。(国家级课题4个、国家级子课题2个、省级课题3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1本,“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3本。) 团队成员邓银生、邓鸿卿老师获得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理论研究奖”。 5、实践成效 ①衡阳市技能竞赛团体总分排名
②湖南省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
三、成果的特色和创新 1、成果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精准扶贫,创新了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产品是市场欢迎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将贫困家庭学生培养成德技兼备、人生出彩的技术技能人才, 获得就业和创业能力,带动家庭脱贫致富。 (2)精技创新,更新了人才培养理念 以“精技创新”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理念体系,以培养“工匠人才”“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提供竞赛平台、组建创业团队和设置导师制,学生成长为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人才。 (3)课赛融通,创新了人才培养方法 打破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传统模式,将竞赛、创业与教学相融合,形成“课赛结合,课赛互促”的中职教学新模式,将竞赛与教学环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促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将创业从社会搬进课堂、赛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培养,学生的精于技能、勇于创业的思想得到很好培养。对于贫困家庭学生,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专业技能和能力水平,学校培养其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从而打造和培养有工匠精神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4)校企互联,创新了人才培养过程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推进工学有机结合,落实“生产体验—技能培训—综合实践—创业尝试”的四模块教学实践过程,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成果的推广应用及社会反响 (1)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014年以来,学生竞赛成绩斐然。辅导学生100多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国家级奖1项,奖省级获30项,获市级奖 76 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的学生既精于技能,又负有工匠意识,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有近70个学生可以说是“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的典范。经创业规划培训和创新创业大赛磨砺出来的创业人才共11人,他们“回乡创业,脱贫一家,致富一片”,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力量。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教研成绩卓著。 研究过程中完成调研报告2篇;发表或获奖论文36篇;说课比赛获得2个国家级二等奖、2个省级二等奖;获2个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理论研究奖,在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中获6个奖;有4位教师主编中职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 (3)提振了农村中职学校的办学信心 本项目研究的三所试点学校共计一万多学生受益,惠及全市80多万农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了职教助推脱贫精准度,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成了创业的孵化器和创业者的智囊团。毕业生回乡创业,榜样就在身边,提振了农村中职学校的办学信心。 (4)成果推广出成效,好评如潮美名扬 学校的农村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体系建设好评如潮。成果特色经湖南日报,湖南省教育电视台、衡阳市都市频道、常宁市电视台等媒体推介后,周边地区兄弟单位衡阳市职业中专、衡南县职业中专、永州市综合职业中专、祁阳县职业中专等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四、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之处 本教学成果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在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不足之处主要有对人才培养方案没能与时俱进的积极修订,对教学实践的模块深挖不够,对创业人才的后续关注欠落实等。我们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认真研究、总结并逐步完善,进一步加强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常宁无贫困户,中国无贫困户! |